姓 名 | 刘鸿亮 | 职务/职称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
单 位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 |||
从事领域 | 环境监测与评价,湖泊治理,面源污染治理,地下水污染修复,金属制造业废水,养殖废水,垃圾渗滤液,河湖预警与监控 | |||
1994年遴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工程专家。辽宁大连人。曾任工程院主席团成员、原环境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国家环境保护部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科技部S863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1998-2002)、科技部973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2002-2007)。国家计委委托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制定“十五”及今后15年高新产业计划环保组组长。195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给水排水工程专业。1954年至1982年在清华大学任教,曾任土木与建筑工程系放射性废物处理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副系主任、副教授,土木与环境工程系常务副主任。1982年后担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院长、教授,是我国湖泊环境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1986年至1992年连任两届国际湖泊环境委员会(联合国UNEP的分支机构)常务理事,对我国的湖泊环境调查、建立湖泊环境数据库、湖泊富营养化机制及综合防治工程技术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并发表过系统专著,组织领导了“脱磷、脱氮新工艺流程”的污水处理厂工程设计。1990年5月成功组织“杭州第四届世界湖泊环境保护大会”,有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UNEP及UNCRD ILEC领导等国内外4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获得国内外同行好评。在“六五”攻关中任“水环境容量”三级课题组组长,该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六五”攻关全国总结大会上受到表彰;在“七五”攻关中任“氧化塘研究”三级课题组组长,1993年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在“环境保护技术政策研究”项目中任顾问,该项目获国家一等奖,本人获“积极贡献”奖状;在“八五”攻关中,任“城市污水处理与资源化”项目(一级课题)设计组组长,并担任二、三级研究课题组组长。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出版专著和译著十余本,译著《湖泊管理》、著作《湖泊环境营养化调查规范》是在我国首次发表的有关湖泊环境方面的专著。1989年至今任《环境科学研究》、《环境工程学报》杂志主编。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培养博士研究生20余名。 |